幸福傳聲基金會【疫不可怕】專輯《愛·撐你》


楊瑞麟:「《愛.撐你》今天來到第五集,很多時候我也相信無論你經歷很艱難的日子,或者很富足的日子,總希望身邊有人跟你分享,以致你在艱難的時候,覺得有一個關係去幫助你,沒有那般艱難,又或者你很開心的時候,有朋友去分享你的開心。其實香港有不少朋友去帶動這些關係,透過愛,譬如用福社機構、慈善機構的形式,在社會裏面去推動這種關懷,或者將物資,特別在這疫情當中去送上溫暖。」

陳祺萱:「在疫情下,其實很多慈善機構在社會做了很多不同的工作,這個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,其實我們這班同行者,面對什麼挑戰? 而基層家庭,他們的生活在疫情(出現)後,有什麼轉變?今天《愛.撐你》我們請來一位很特別的嘉賓,歐偉民博士,是工業福音團契(工福)總幹事,最特別的是他曾經原來以前在國際學校從事校長16年,但他願意放下高薪厚職,去服務基層家庭。歐博士,其實當初是什麼的原因你有這樣大的轉變?」

加入工福的決定
歐偉民博士:「首先多謝兩位的邀請,信仰原因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,過往我在學校裏面工作很多年,工作其實是很享受的,我自己的passion(熱情)、過去所學習或訓練,也是在教育裏面,我從來沒有想過離開。但我真的很坦白問自己的時候,在這個信仰裏面,當有一天要面對上帝或者生活裏面有什麼曾經為祂做過,我做過很多事似乎跟我的信仰是沒有關係,我很想離開那個狀態,以致能夠可以去為祂做一些事,這個是離開的動機。
 
至於來到現在這個機構服事,其實是很轉折的。我離開學校之後有一年多的時間仍在尋問,不是有一份工作在等着我,我便離開現有工作然後過去,不是這樣的。而是過程中我進修神學,在平日時間去做服事,我那時候有兩個主要的方面去尋問,第一,是在醫院探訪,那時候教會弟兄姊妹一起在醫院做很多關懷服侍,我以為自己會被裝備去做院牧,但當時候一直探訪的時間,很多生命故事我很入心,但那種重力很大,我覺得也是需要去回應,但我再這樣下去時,我怕自己不能走來,會想望他。但同一時間我在另一個平台,就是在工福裏面做一些義務的工作,特別在基層家長,或一起去做訓練及同行者的角色,發現裏面需要很大,最終或許機構可能真的有一個需要,需要人去做帶領,所以在九個月裏面的尋問,最終我便從一個所謂義工,大義工的身份變為全職服事的同工。」

陳祺萱:「在疫情的情況,這段時間,基層家庭,你們一直服事的受眾,其實他們生活上有什麼轉變?」

不肯定性令基層恐懼
歐偉民博士:「其實過去我們所認識的這一班基層中,我們稱為在狹縫下面生活的一班朋友,物資上面是很缺乏的,真的很窮,但今天在這個疫情下面,他們那種貧窮,我想是他們過往未曾經歷過這般嚴重,那種窮至一個地步,可能他要想,完了這個月,下個月仍能領薪金,能夠維持一段時間,但根本連工作也沒有,可能被裁員,或正在工作的那間公司也結業,原本是領月薪的,變了時薪,開工不足,這個狀態什麼時候完結?不知道,那種uncertainty、不肯定性讓你有很大恐懼及憂慮。我們看見一班叫作鄰舍,基層的鄰舍,所經歷的是什麼事?他們那種無助及不安,自己承受,不單止經濟貧窮,問題是他們沒有人關注,沒有朋友,所以工福很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平台,讓弟兄姊妹透過這個平台成為他們的朋友,所以我們做很多不同的服事,讓人進入去他們的生活裏面,認識他們,不單單是派口罩及食物這般簡單,真的能跟他們建立一份彼此的關懷,這是他更需要的一份祝福。」

楊瑞麟:「我想在任何境況裏面,正如剛才節目開始,我們身邊總希望有一個人能跟你建立關係,一班原本生活已很艱難的人,工福很主動,或許工福也有自己實際上操作的難處,但放下自己跟他們建立成為好朋友,獲得他們的信任,將關懷帶給他們,他們接受時會舒服很多。有沒有一些例子,在某人身上放低時間,而他生活物質上好轉了,有些可能物質生活沒有好轉,但他們也會開心及放鬆一些,有沒有這樣的情況?」

有愛及情的同行
歐偉民博士:「其實工福在起初的時間會跟一班受助的朋友很清楚地說明,工福不是社福機構,我們不是有很多物資可以派發給你,當認識我們後,覺得我們原來也是這麼窮,一個貧窮的機構去關心他,所以我們能給他的不是一個實際物質上的支援,而我們真的是福音機構,不會因為貧窮,而窮至認識基督耶穌的機會也沒有,想讓他們能夠透過我們的生命可以認識這位主。所以我見到是什麼?我們不能改變他的生活,我們不能說認識你之後有很多人來幫助你可以脫貧,不是這樣。縱使你貧窮也好,我們不會因為這樣去丟棄你,我們會希望你因着我們的原固,生命能夠繼續有動力,繼續積極面對人生,面對挑戰,有困難不緊要,你不是孤單,我們一班人跟你一起同行,彼此互相記念,這個是很重要,在今天需要有愛及情,今天工福所建構的是這樣的群體,未必一定只是靠工福,我知道現在很多前線的福音機構同樣面對很多挑戰,但他不放棄是人與人之間那份情的建立及維繫。」

陳祺萱:「以及我有見到工福有一個關懷跨代貧窮,相信很多貧窮的議題不只是這一代,很多時候一個情況,好像循環搬,通常關注這個問題的時候,你們最大挑戰在哪裏?」

生命師傅的長成
歐偉民博士:「其實我們現在做所謂跨代貧窮關懷,有一班年青人於現在這個狀態裏面覺得沒有被人看見,不會有人關注,做什麼也沒有用,可能讀書上沒有人支援,給別人比下去,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離開這個貧窮狀態。所以我們怎樣做?我們有一種稱為「生命師傅」的計劃,我們會邀請教會的弟兄姊妹成為一班基層小朋友的生命師傅,用三年時間跟他同行,有一個很好的Model,很多基層家庭裏面的小朋友可能是單親,即使父母在,也不懂得教他,或沒有時間去照顧他。我們很想有一班弟兄姊妹能夠用他們的生命,讓他們見到不一樣的人生,可以透過生命師傅一些分享、榜樣,讓他可以回到教會,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所做的事。所以這是很感恩的,這個計劃已走過10年的時間,所以到今天最感動是什麼,過往曾經被這計劃下幫助的小朋友,今天已經讀大學,回來的時間跟我們說,完了(學業)回來會報名做生命師傅,做另一班小朋友的祝福及幫助,這是我們作為同工很大很大的激勵。」

楊瑞麟:「我們聽到也很開心,因為我嘗試去想像,當自己站在一個很艱難的狀態裏面,你看事物的角度很窄,突然之間有生命師傅跑過來,或者工福跑過來,你不要只看那20、30度,你的人生是360度的,望得濶一些,其實是告知他們,甚至乎有些在認真艱難的日子,或者我們前人有些少經驗去幫助他。」

陳祺萱:「有沒有一些故事,知道歐博士在這段時間的服事,特別在疫情之後,很多時候機構營運,去到一個十字路口真的會想,是否真的要放棄,是否要放棄,有沒有一些故事發生讓自己知道,也鼓勵自己團隊,不可以,一定要繼續,不可以放棄,有沒有這些故事最近發生過?」

保護同工 痛是真實
歐偉民博士:「其實每一日也有很多激勵及鼓勵,讓我們覺得上帝在看着我們,叫我們不要放棄。特別最記得2月29日完了之後,看到奉獻,怎樣捱過?是一個很大的落差及需要,那天晚上不能入睡,凌晨3月1日寫了自己的個人Facebook,一個簡單的分享。」陳祺萱:「我有看」

歐偉民博士:「其實是向上帝的一個呼求,祢見到我所做的事?祢見到嗎?我是否能挨過去,我真的不知道,我知道工福是屬於上帝的一個地方,但我見到是什麼,我的同工很委身服事,很多眼淚,剛有同工暈倒進了醫院,我責任是什麼,我很想保護他們能繼續有服事的空間,但那種無力感很大,我不能夠用我有的能力去保護他們,那種痛很真實。所以我很感恩是什麼,不知為何那個Facebook,很簡單的一篇向上帝呼求,我睡醒之後,很多人share,很多人分享,很多回應,這是讓我覺得這班同工是上帝親手揀選,在這裡去服事祂所愛的群體,我不會因為沒有錢而去裁員或減薪,在艱難的時候,作為一個有信仰的人,更加要見證基督。所以這是我自己一個很大的心願,期望同工在這個過程裏面能夠見到上帝同在,不要放棄,縱使真的有一天工福不在,因為賞賜是耶和華,收取也是耶和華,我們要讚美祂,要稱謝祂,因為祂必有更好的預備給我們,或給予一班受助的基層朋友,這是我們今天在服事裏面那種團契要有承擔及生命。」

楊瑞麟:「在信仰上面我們看到,流淚撒種的總會歡呼收割。」

互相記掛 一齊努力
陳祺萱:「作為一個同行者,我們幸福傳聲基金會成立這三年多,剛才歐博士提到在困難中去走過,我深深地感受到,特別是你為父的心,望著一班同工,怎樣帶他們走過去,這是真的能夠感受到,我想告知你,我們一起走過,雖然基金會也是一個很年輕的機構,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能力可以做到多少,但我相信這段時間,同行不是敵國,同行不是互相彼此記仇,不會,在這段時間,我相信在主裏面的,我們一起走,今日是幸福傳聲基金會或者是瑞麟兄在這裏,一班無論在台前幕後的,在這個節目裏面,我們也會為你守望及禱告,能走過的,以及我們也在鏡頭面前,藉着這個機會跟所有同行講一聲,撐住,加油!」

楊瑞麟:「所以我們不是互相忌諱,我們是互相記掛,一齊努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