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論身份 結連生命



在家長小組認識了一群來自基層的媽媽,她們大部份是新移民,家庭收入有限,居住環境狹小,兒女仍在學,在這些媽媽當中,有部份是持雙程證留港,健姨(化名)便是其中的一位。

沒有想像過一個家庭可以活得這樣艱難。 四名子女,只有三女和幼子在港出世,健姨四年前決定帶他們來港生活,忍受著與丈夫、另外兩名女兒分隔兩地之痛,一切都為了孩子。起初,健姨計劃投靠在港的親戚,怎料親戚對她們的態度不似預期,言行令她感到難受,惟有急忙搬遷,好不容易才找到地方安頓下來,但卻失盡了預算,最後只好咬緊牙關,帶著孩子在港生活。

健姨在港沒有「身份」,不能工作的同時,也不能申請任何援助,就是到政府部門拿表的資格也沒有。 一家中港兩邊的開支只靠丈夫每月五千元人民幣的薪水來維持,單是支付在港的「劏房」租金已用去四千多元,經濟負擔的重可想而知!
健姨想過很多方法希望能為家庭增加收入,她想過每天回到深圳工作,到子女放學時便回來,可惜這樣的工作收入不多,扣除每天往來的交通費後,實在不划算!之前,她曾想過偷偷在港做工,只是萬一被發現,她要負上刑責,更會禍及年幼子女,思前想後,還是不敢冒險。 她亦曾嘗試帶奶粉返回內地,想賺取差額以幫補家計,但因不懂「行情」,買了不太受歡迎的牌子,最後還賣不出奶粉呢!

面對生活逼人,她曾到政府部門求助,當時的職員對她說:「自己的孩子應該自己養!」,面對職員的冷漠態度,她感到委屈,不禁哽咽流淚……實情又有誰明白呢?她很想努力,但努力不了,苦無辦法下才硬着頭皮去求助,卻換來嚴厲的指責,很是無助。但是,日子仍是要過,昂貴的租金仍是每月要交,她只好咬緊牙關,節衣縮食,盡量節省生活的各樣開支。

在這段艱難的日子,健姨參加了工福學堂與教會合辦的「媽媽組」,又認識了幾位新來港的鄰居,大家互相幫助,經常一起聊天和分享餸菜,彼此成為好朋友。最近,友人都找到了工作,健姨樂意支援她們,不時幫忙接送和照顧友人的孩子,令她們可以安心上班。 她重視友誼且樂於助人,但心情卻有點忐忑,她既為好朋友找到工作而開心,卻又為自己看似無望的日子感到孤單、自憐。

不少人會評論像健姨這類持雙程證的人,認為這她個人的選擇,今天所受的苦是咎由自取的,這是她選擇在港生活的代價。面對一個有血有淚的生命故事,難以易地而處、寄予同情,更說不出要與她同行,歸根究底,是我們看見彼此有著不同的「身份」吧。筆者相信人與人生命的結連不應受「身份」影響,看到她的苦,耶穌想我們視而不見,還是伸出關懷之手呢?我們是誰,竟敢去批判別人?論斷是容易的,但是對我們與人同行沒有任何幫助。放下批判去聆聽生命,我們才能學效耶穌的愛心,活出我們能夠與人同哭、同笑的信仰。工福學堂不僅是一個教學平台,更重要的,是希望透過人與人的接觸,能夠建立朋友關係,關心彼此的需要,學習與人同行。
 
撰文/ 利鳳儀 (工福學堂 註册社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