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,使困苦的人得滿足,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,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。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,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,骨頭強壯。你必像澆灌的園子,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。」(以賽亞書58:10-11)
當我們相信主耶穌為我們的罪釘身十架、受死並復活,願意接受祂成為我們的救主,從那時起,我們便成了新造的人,有了「基督徒」這個新的身份。然而,這個身份似乎沒有為我們帶來多大的改變,我們依然活在一個滿有罪惡、不公不義、充滿張力的黑暗世代,縱使我們信主的年日已經不淺,我們卻沒有活出與我們信主年日相稱的生命力,甚至在信仰上越走越枯乾。
讀以賽亞書這段經文,特別留意到當中的「黑暗」、「幽暗」、「乾旱」等描述,這些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環境麼? 假如我們依然嚮往地上的價值,只管滿足自己的需要,我們並沒有活出「基督徒」的身份,最終也只會在黑暗中消失。 原來,基督的信仰,是要我們有在黑暗中成為光、把幽暗變成正午的能力,這不僅是我們的身份,在筆者看來,這更是我們作為基督徒活在世上的使命。 我們不要以為當信了基督,得著了基督徒這個新的身份就可以展現出生命的光輝,對,我們的確擁有這個能力,但仍然未可以,這是一個「已然未然」的狀況。 那麼,如何才能做到? 經文告訴我們:「 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,使困苦的人得滿足」才是關鍵,就是要看見別人的需要,發憐憫幫助在困乏中的人,使他們得到滿足。 當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需要,走進貧窮人之中,用心感受他們的困苦,回應他們真實的需要,我們的生命便會開始得著轉化,在黑暗中發光。
或許,基督徒對於要憐憫、施予、賙濟貧窮的教導都不會陌生,也明白被囚於匱乏中的一群所面對的困難與無助。可是,我們都身處於極大的張力之中,忙碌的生活早已把我們弄得筋竭力疲,對於別人的需要、別人的痛苦,也失去了回應的動力。以賽亞書58:10-11是上帝給我們的應許,祂的話就是要突破我們原來的思想盲點:要滿足別人的需要,不必等到我們有能力、有資源才去作。 只要我們願意憐憫、願意施予時,上帝就會引導我們,使我們的枯乾的生命成為一個澆灌的園子、在乾旱之地成為水流不絕的泉源。
求主幫助我們,常存一顆對貧窮人憐憫的心,學習放下自己的需要,在黑暗中活出我們在地上的使命,成為一個祝福別人的生命。
撰文/ 歐偉民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