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未在工福服侍時,對於人的接觸只在於表面的關心,而不是在關顧上。「誰是我的鄰舍?」,我從心裡定出數個方向 — 有選擇性的愛,選擇屬於自己的群體去愛,或是與我志趣相投的去愛。
回想起撒馬利亞人的比喻,當經文中的撒馬利亞人看到受傷的患者時,就動了慈心,馬上採取行動,不求回報。怎樣才可以成為別人的鄰舍?有憐憫心、有敏銳的心靈、覺察別人需要……在反思下發覺,唯有成為別人的鄰舍,才能表達對別人的愛。
現今社會的生活節奏快速,令關心鄰舍、守望相助的精神日漸淡薄。我從撒瑪利亞人身上的醒悟,盼望我能願意打亂自己原定的行程,看看我們周圍的人,並樂意伸出援手協助那些有需要的人。
生活被疫情打亂,我對人或事都有停下來的感覺;但透過區內探訪、服務接觸、疫情下的關懷及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,讓我重新燃起關顧別人的心。他們悲痛的故事,無奈的心聲,一滴滴傷心的眼淚,足以推動我站起來,是必須「行動」的時候了。
認識一位有情緒病的女士,在病情影響下失去工作,同時失去人生的價值,感激主在當中建立我倆的信任及溝通,讓我能陪伴她走過一段又一段的黑暗時刻,傾聽她的心聲。今天的她,已經重新出發,重投社會。
早前,接觸一位素未謀面的年輕女士,我們在約定的地點見面,她一拐一拐地行過來,看來她真的很辛苦。傾談中,得知她原來是一位基督徒,因著突然患病,家人相繼離世,甚至連工作也保不住,以致對主也失去信心。我心裡求告:「主,我應該如何幫助她呢?」主讓我能持續關懷她,鼓勵她重返教會。近日,她終於決定於12月返回教會,嘗試接受弟兄姊妹的關心。
當面對生活困境和人生苦難,令很多人會失去盼望。也許環境真的是很灰暗,但主說過: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」或許陪伴鄰舍的過程並不容易,有高有低,但在主的拖帶下,總會有出路的。
人生最棒的喜悦就是按主吩咐、靠着主加給我力量去向鄰舍作見證,盼望主能賜我勇氣及智慧去面對別人的需要。讓我在困難時,曉得尋求上帝;在順境時,亦曉得感恩。又願受助者能透過接受關懷及服待,有機會認識主,在困難時能向祂傾訴;願主陪著他們渡過每個難關。
我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願能學習成為合乎上帝心意的「負傷的治療者」,這也是我畢生的功課。
文/ 李婉儀(工福同工)